盛夏时节,酷热难耐,紫外线强烈来袭。面对“防晒卷生卷死”的网络热潮,遮阳伞、防晒衣、防晒面罩等“物理遮蔽”产品成为不少人的出行标配。在社交平台上,“全副武装出门,晒黑一丝都不允许”成为新一代晒后护肤信条。但你知道吗?裹得太严实不仅可能适得其反地“越防越黑”,还可能引发痤疮、毛囊炎等皮肤问题,甚至因长期缺乏日晒影响身体健康。物理遮蔽真的越严越好吗?又该如何科学使用?本文为你拨开防晒迷雾。
热销、种草与“全副武装”潮流
在炎炎夏日,物理遮蔽类防晒品可谓炙手可热。“我的防晒战袍安排上了!”“不涂防晒霜,只靠防晒面罩+长袖防晒衣”……在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上,不乏网友分享“出门零紫外线暴露”的严密防晒穿搭攻略,甚至还有“人类防晒赛博朋克”标签走红。“能遮多少遮多少”的心理,使得许多人“裹”成了夏日街头的“防晒忍者”。
这种消费热情同样体现在数据上。天猫国际数据显示,2024年5月起,防晒衣、防晒口罩、冰袖等物理防晒品类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30%,其中部分爆款防晒衣在6·18前夕实现了“秒光”抢购。京东健康平台则指出,95后、00后用户在防晒用品消费中占比持续走高,尤其偏好UPF值标识明确、具备“科技感”的防晒衣面料。
展开剩余67%但物理遮蔽产品真的是“防晒无懈可击”的终极方案吗?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,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选择?
首先,应明确“UPF”这一核心指标。UPF即紫外线防护系数(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),代表衣物对紫外线的阻挡效果。根据国家标准,当UPF≥40,且UVA(长波紫外线)透过率<5%时,才可称为“防紫外线产品”。其中UPF50+为最高等级,表明该衣物可阻挡95%以上的紫外线。
此外,消费者还应注意查看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批号、执行标准等,避免购买“三无”产品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相关测评,有些打着“冰感”、“抗晒”标签的衣物并未通过国家防晒衣标准检测,防晒效果远不及标称。
皮肤不光能被“晒黑”还能被“热黑”?
专家解读热辐射致黑现象
不少人将“严防死守”当作防晒的唯一策略,却忽视了“热辐射”可能带来的反作用。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陆小娟看来,近年来流行的“严密包裹式防晒”,其实存在被误解的风险。
“很多人误以为遮得越多就越不容易晒黑,其实防晒并不是让人变白,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防黑。”陆小娟指出,皮肤变黑的主因是UVA引发的黑色素细胞激活和光老化,而在过度包裹后,身体长期处于高温密闭环境中,还可能因“热辐射”而引发黑色素生成。
所谓“热辐射致黑”,并非空穴来风。陆小娟介绍,这一理论尚存争议,但已有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显示,过高的热环境会通过皮肤释放炎性因子、扩张血管,间接激活黑色素细胞,进而诱发色素沉着。
另外,防晒面罩、防晒衣等物理遮蔽产品如若材质不透气,还容易导致汗液堆积、局部发炎,进而造成一系列皮肤问题。“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痤疮、毛囊炎、热痱、疖肿等,尤其是脸部、颈部这些遮盖区域。”
因此,在使用防晒面罩、冰袖、防晒衣时,陆小娟建议应“有遮有放”:如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后,应及时到阴凉处休息,脱掉部分防晒装备,让皮肤透气散热。
防得太狠,也可能“防”走健康
与“晒黑”相比,部分人对长期防晒造成的健康隐患缺乏认知。陆小娟提醒,过度防晒可能影响人体对阳光中紫外线B(UVB)的吸收,从而抑制维生素D的合成,影响钙代谢与骨骼健康。
她表示,长期处于“全身包裹”状态,可能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。维生素D作为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,对骨骼强度、免疫系统有着重要作用。若摄取不足,儿童可能出现佝偻病、成年人易患骨质疏松。
中华医学会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》2021年刊文也指出,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我国常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,过度室内活动、极端防晒行为是其高发原因之一。
那么,该如何在防晒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?陆小娟建议,防晒应因人而异、因地制宜。对于通勤者来说,选择宽边帽、防晒伞等简单遮蔽物,避免强烈日晒时间段外出即可;而从事长时间户外作业者,则更需配合防晒霜与遮蔽用品,并注意皮肤透气与清洁。
文|记者李可欣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
图|视觉中国
发布于:广东省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