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8.26. 星期二 天气 雨今天学习《中庸》第17章。《中庸》第17章:讲“道”的传承雨践行,藏在本分里。核心讲:“道”的传承有根源、践行有路径,不是凭空来的,而是从圣人(尧、舜、禹)传到普通人,本质是守住自己的“本分”,在其位行其道,既不越界也不缺位。子曰:舜其大孝也与!德为圣人,尊为天子,富有四海之内。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。孔子说:舜真是个大孝子啊,他德品德达到了圣人级别,地位尊贵到成为天子,拥有天下德财富;后人在宗庙里祭祀他,子孙也能长久保住他留下的基业。比如“尽责”这个“道”,舜德“尽责”是守住“君主德本分”,用德行治理天下、让百姓安居乐业。对应到现在,公司老板德“尽责”,是守住“管理者的本分”;保障员工权益、把公司经营好,让团队有奔头;老师德“尽责”,是守住“教育者的本分”:认真备课、关心学生成长,不是只盯着成绩。就像舜因“尽君主本分”被记住,普通人因“尽自身本分”被认可,这就是“道”德践行。故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意思是,所以品德高尚的人,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地位、俸禄、名声和长寿(这里的“得”不是强求,而是德行带来的自然结果)。比如“靠谱”这个“道”,在职场里,有人总把事情办得稳妥,交给他的项目不偷懒、出了问题不甩锅(这是“大德”的小体现)。时间久了,领导自然愿意给他更重要的岗位(得位)、涨工资(得禄),同事都愿意跟他合作(得名);心态踏实不焦虑,也更容易有好状态(得寿,可理解为“安稳的生活状态)。不是他刻意求这些,而是“靠谱”的德行,自然会带来这些匹配的结果。故天之生物,必因其材而笃焉。故栽者培之,倾者覆之。意思是,所以上天孕育万物,一定会根据事物的本性来厚待它,能扎根生长的,就滋养它;根基不稳要倾倒的,就会让它倒下(强调顺应本性、各安其道)。比如“因材施教”这个“道”,就像种树:松树适合种在山坡(耐旱),荷花适合种在池塘(喜水),要是把松树栽进水里、荷花种在旱地,肯定活不了(倾者覆之)。做人也一样,认清自己的“本分”,比如知道自己适合做技术就专心钻研,适合做服务就用心沟通,不盲目跟风换赛道,就是顺应“道”。《诗》曰:嘉乐君子,宪宪令德。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。保佑命之,自天申之。《诗经》说,“快乐德君子,有光明美好德德行,能让百姓和下属都安居乐业,所以从上天那里得到俸禄;上天保佑他、赋予他使命,还不断加持他的福分。”比如“服务他人”这个“道”,社区里德志愿者(君子),天天帮老人买菜、帮邻居代收快递(宪宪令德),让小区里德人都觉得方便暖心(宜民宜人)。大家自然信任他,有事愿意找他商量,社区也会给他发“优秀志愿者”证书(受禄于天,这里的“禄”是认可和尊重);这种认可又会让他更愿意坚持做志愿(自天申之),形成良性循环。其实就是“你对别人好,别人也会对你好”,这是“道”在人际关系里的体现。故大德者必受命。所以平的高尚的人,一定能承担起上天赋予的使命(这里的“使命”,本质是“匹配他德行的责任)。比如“医者仁心”这个“道”,好医生(大德者)的“使命”,不是开药方,而是真心为病人着想,比如给穷人推荐便宜的药、耐心解释病情(这是德行)。时间久了,患者都愿意找他看病,医院也会让他负责更重要的科室(受命);他的“使命”不是凭空来的,是“仁心”的德行,让他自然而然承担起“守护更多人健康”的责任。总结来说,第17章是想告诉我们:“道”的践行不用好高骛远,核心是“守本分、修德行”,像舜一样,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该做的事做好、把品德修到位,自然会得到匹配的认可和责任;就像万物顺应本性生长,人顺应“本分”做事,就是在走“道”,而且这种“道”,从圣人道普通人,人人都能学、都能做。接下来继续学习《中庸》第18章。《中庸》第18章:圣人的传承与礼仪的根本。核心讲圣人(文王、武王、周公)通过践行“道”成就基业,而“道”的重要体现是“礼”,尤其是孝礼,无论身份高低,对父母的丧礼规范都是一致的,凸显“礼”的普遍性与根本性。子曰:无忧者,其惟文王乎?以王季为父,以武王为子,父作之,子述之。孔子说:能没有忧虑的人,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吧?他有王季这样贤明的父亲(开创基业),又有武王这样能干的儿子(继承事业),父亲开创,儿子延续,事业有传承。比如“家业传承”这个“道”,就像老字号餐馆:爷爷(王季)创出独特菜谱、立下“诚信经营”的规矩(父作之);爸爸(文王)守住规矩,把餐馆做得小有名气;儿子(武王)在老规矩基础上,用新媒体宣传,让餐馆更红火(子述之)。一家人顺着“好好做餐馆、守诚信”的“道”接力,不用愁家业衰败,这就是“父作子述”的踏实,和文王的“无忧”本质一样,有传承、守正道。武王缵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绪,壹戎衣而有天下。身不失天下之显名,尊为天子,富有四海之内。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。意思是,武王继承了太王、王季、文王的事业,凭借一场战争(推翻商纣)就得到了天子;他自身没丢掉天下的美名,尊贵为天子,拥有天下的财富,后人子宗庙祭祀他,子孙也保住了他的基业。比如“企业传承”这个“道”,某科技公司创始人(太王、王季)打下技术基础,CEO(文王)搭建好团队和市场,新CEO(武王)接过担子后,抓住新能源风口(类似壹戎衣的关键行动),把公司做到行业第一。他没辜负前人的积累,还打响了品牌(不失显名),公司成了行业标杆(富有四海),后续团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(子孙保之)。核心是:接住传承,干成大事,这就是对“道”的延续。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追王大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。斯礼也,达乎诸侯大夫,及士庶人。父为大夫,子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。父为士,子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期之丧,达乎大夫。三年之丧,达乎天子。父母之丧,无贵贱,一也。意思是,武王晚年才接受天命(成为天子),周公则成就了文王、武王的德行,追封太王、王季为王,用天子的礼仪祭祀先祖;这种“礼”(按身份行祭祀、丧礼),从诸侯大夫一直普及到普通百姓:父亲是大夫,儿子是士人,父亲去世就用大夫的规格下葬、用士人的规格祭祀;父亲是士人,儿子是大夫,就用士人的规格下葬,用大夫的规格祭祀。一年的丧期,到大夫级别就适用;三年的丧期,连天子也要遵守;而父母的丧礼,无论身份高低,核心规矩是一致的。比如“丧礼之礼”这个“道”,就像现在的殡葬规范;普通人家里办丧事,按家庭情况选合适的仪式(对用士庶人之礼);公务员或企业高管,会结合身份规范办丧(对应诸侯大夫之礼),但“守孝、缅怀父母”的核心(三年之丧德本质)对所有人都一样,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名人、父母去世后都会抽出时间悼念、尽最后的孝心,不会因为有钱有地位就省略这份情感和仪式的根本。再比如,父亲是普通工人(士),儿子后来成了老板(大夫),父亲下葬时按工人的简单规格(葬以士),但儿子每年祭祀时会更用心准备(祭以大夫),既守了“按亡者身份下葬”的礼,也尽了“按自身身份祭祀”的孝,这就是“礼”的灵活与统一。总结来说,第18章是想告诉我们:“道”的传承靠“接力”,前人开创、后人延续(如文、武、周公);而“道”的落地靠“礼”,“礼”虽有身份高低的细节差异,但核心(尤其对父母的孝礼)对所有人一视同仁。不管是成就大业还是日常行事,守住“传承”与“本分礼仪”,就是践行“道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