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廊坊日报)
转自:廊坊日报
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源远流长,南宋时已大致成形,绵延至今。“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。在中国的农历里,这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、更明亮,所以又叫‘月夕’‘八月节’……”中秋节前,市民孟先生提前给儿女们下达了“通知”,无论工作多忙,中秋节都得带着孩子们回家团聚。
中秋节作为民俗节日,团圆是其最核心的内涵。中华民族向来追求和谐圆满的理念,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这一愿望。唐人殷文圭的“万里无云镜九州,最团圆夜是中秋”和宋人高登“但愿团圆三十秋,不计东西与南北”的诗句,反映出了中国人渴望团圆的深层心理。
八月十五,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的朗朗明月,期盼家人团聚。远在他乡的游子,也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,所以,中秋节又称“团圆节”。“中秋”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。成书于两汉之间的《周礼》中说,先秦时期已有“中秋夜迎寒”“中秋献良裘”“秋分夕月(拜月)”活动。大约在唐代,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节日。
“每年中秋节我都会把爸爸妈妈、公公婆婆接过来,一起吃团圆饭,晚饭后一起聊天、赏月。”市民刘艳说,中秋夜的仪式感就是家人相聚,亲朋相见。也许有人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和家人团聚,但月亮能带去家人的思念、朋友的牵挂,那也是中秋的意义所在。
展开剩余38%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”……大家因月结缘、为月抒怀,表达心中的万般情愫。自古以来,无数文人墨客望月寻根、向月而咏,用饱含真情的诗句,将中秋节的家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。
中秋节,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。《礼记》中记载有“秋暮夕月”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,设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李子、葡萄等时令水果,其中月饼和西瓜不能少,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。在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。在宋代,中秋赏月之风更盛,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。”每逢这一日,茶楼酒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,牌楼上扎绸挂彩,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,夜市热闹非凡。明清以后,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