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9年4月,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。大会期间,一位年轻人的激情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,甚至连毛泽东也两次起身与他亲切握手,这位激励人心的青年便是孙玉国。孙玉国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热烈的回应,正是因为他在上个月爆发的中苏珍宝岛冲突中,英勇奋战,击退了敌人,成功抚平了大家心中对苏联的不满与愤怒。
面对多次败绩的苏联,他们因羞辱难耐,愤怒异常,迅速向中苏和中蒙边境大量增兵。苏军兵力猛增至110万人之众,气势汹汹,形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。令人疑惑的是,尽管军力大增,苏联为何最终未敢向我国南下发动大规模进攻?在紧张的备战过程中,究竟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?我国领导人面对苏联的威胁,又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和措施予以应对?
展开剩余90%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爆发之前,苏联在边境地区频繁制造摩擦,累计挑起了超过4000起边境冲突。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,这些冲突的规模和破坏性也逐渐升级。1968年1月5日,苏联派遣装甲车强行撞击正在珍宝岛上进行生产劳动的我国居民,造成4名居民重伤。这是中苏边境纠纷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血事件,标志着苏联的挑衅行为日益猖狂,果然,次年便爆发了珍宝岛冲突。
1969年3月2日,我国边防站派遣两个巡逻小组登岛执行任务。第一小组刚一登岛便被岛外的苏联军队发现。苏方迅速出动2辆装甲车、1辆卡车和1辆指挥车,从珍宝岛南端登陆。以往虽然双方剑拔弩张,但鲜有实质冲突,此次苏军却大举进攻,约70名士兵分成四组,手持武器包围我方巡逻队。我方严正警告苏军越界行为,但对方无视,继续以战斗队形逼近。
距离不远的第二巡逻小组感知异常,迅速赶来支援,成功截击苏军迂回部队,挫败了其围攻计划。9点17分,苏军耐心耗尽,突然开枪,打伤我方6名士兵。我军见战友负伤,忍无可忍,被迫展开反击。苏军见我军还击凶猛,立即调整战术,一边用装甲车压制我方,一边企图派另一辆装甲车从北端登陆实施夹击,幸亏被我方岸上掩护队及时发现,避免了重大损失。经过一小时激战,苏军伤亡惨重,死伤60余人,黯然撤退。然而失败并未令他们气馁,数日后苏军再度挑衅。
3月15日凌晨,苏军在夜色掩护下集结10余辆装甲车于珍宝岛对岸。凌晨3点,6辆装甲车护送60余名士兵从岛北端登陆,我军迅速布防迎击。苏军对我方警告充耳不闻,8点2分发起猛烈攻击,装甲车与步兵配合,我方火箭筒组精准打击车上士兵,战斗激烈持续至9点16分,成功击退敌军。9点46分,苏军再次发起进攻,岸炮、坦克及装甲车联合对我军展开猛攻。战斗时有停歇,但敌军多次卷土重来,直至下午5点15分,苏军终被我军击退,撤出珍宝岛。
3月17日凌晨,苏军派出5辆坦克及70余名士兵悄然登岛,试图拖回上次战斗中遗留在冰面的T-62型坦克。这款装备配备了我军未有的车载红外夜视和先进火控系统,我军十分关注,誓要阻止苏军带走。于是炮兵群火力全开,猛烈反击,苏军被迫仓皇撤退。
珍宝岛冲突将中苏关系推向冰点。为示威慑,苏联大举向中苏及中蒙边境增兵。仅中苏边境便部署了55个步兵师、12个火箭师、10个坦克师和4个空军师,总兵力高达百万以上。蒙古作为苏联盟友,也同意大幅增派军力,随时准备对我国实施重击。然而,尽管兵力庞大,苏联迟迟未敢向我国南下发动进攻,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,美国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
60年代后期,苏联军力终于赶上美国。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,苏联的存在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。美国急需寻求可靠伙伴增强实力,然而世界上适合与其合作且利益契合的国家寥寥无几,使美国焦虑不安。中苏关系恶化为美国提供了削弱苏联的良机。尽管我国与苏联同为美国的对手,但美国更视装备精良、拥有核武的苏联为头号威胁。因此,美国政府密切关注我国对苏联的态度,探寻可能的合作可能。尽管当时我国仍偏向苏联,美国保持谨慎观望,而尼克松也开始释放对华友好信号。
1967年,尼克松准备竞选总统时,在《外交季刊》发表文章表达对我国的看法:“在这颗小星球上,不应让数十亿才华横溢的人孤立无援。”这是美国罕见的对我国展现善意,表明其拉拢中国的意图。对此,我方也有所回应。1968年11月,中国问题专家向当选总统尼克松递交备忘录,建议中美关系可向缓和甚至和解发展。1969年1月,尼克松当选总统,宣誓演讲中含蓄表达缓和中美关系的愿望:“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开放世界……让大小国家不再敌对分裂。”
尽管尼克松多次表示愿意改善关系,但因国内复杂局势,未能立刻取得明显进展。珍宝岛冲突让美国嗅到了中美合作的机会,8月爆发的铁列克提冲突更加速了这一判断。
1969年8月13日,铁列克提边防巡逻队例行巡逻时,苏军突然开枪射击,打伤我方士兵。我军先开警告枪,遭苏军继续射击,不得不反击。苏军出动装甲车和士兵进攻,遭我军强力击退。苏军随即发起第三次进攻,利用装甲车包抄我方阵地,用炮火掩护步兵。由于地形开阔且我军装备多为轻武器,面对苏军坦克、重机枪和直升机轰炸,我军伤亡惨重,戈壁滩成为残酷战场。
若说珍宝岛冲突是美国评估中苏关系的转折点,那么铁列克提冲突则坚定了美国与我国接近的决心。美国原本怀疑我国对苏态度,但冲突后美国认识到苏联可能摧毁我国核武并扶植亲苏政权,遂彻底改变“中国威胁论”,加快对华缓和步伐。
苏联大军压境时,1969年8月14日,尼克松在国家安全会议上表态:“我们曾认为中国顽固不化,苏联相对理智,但中苏问题显示中国在利用矛盾解决内部问题,苏联则开始针对中国施加威胁。”当时,美国已逐步开放与我国贸易往来,多次公开表态愿改善关系,我方也积极回应。
1970年12月,毛泽东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说:“如果尼克松愿意来,我们可以谈,什么话题都行,我不会跟他争吵,但批评还是要有的。”借助中苏矛盾,我国意外地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,这极大震慑了苏联。珍宝岛冲突发生后不久,基辛格会见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时曾说:“这是你们两个国家之间的问题,我们不打算干预。”此后尽管多勃雷宁鼓吹我国影响美国,美国依然无动于衷,令苏联忧心忡忡,害怕美中结盟,最终成真,苏联对我国进攻因此踌躇不前。
但美国的震慑并非唯一因素,真正阻止苏联动武的,是我国领导层坚强指挥和全国的全面备战。苏联试图用武力威胁我屈服,主要因其低估了我国军事实力。建国初期,中苏关系密切,苏联不仅提供经济援助,也深化军事合作。50年代,苏联向我国出售和赠与大量武器装备,包括坦克、飞机、军舰和步兵武器,极大丰富了我军装备体系。但这些武器多为苏军淘汰下来的退役品,直至1954年才开始提供现役装备,1960年后因两国关系恶化,苏联停止对华陆军装备供应。
苏联深知新中国成立后军备发展较缓,曾估计我军难以抗衡。然而事实超出预期。珍宝岛冲突中,我军使用了国产85毫米加农炮、122毫米榴弹炮、122毫米加农炮及双37毫米高射炮等大口径火炮,全部由东北军工企业仿制制造,性能优良。特别是85毫米加农炮及其炸药,经实战证明具备强大杀伤力,国产装备质量获充分肯定。苏军败退后,敏锐察觉我军实力非同小可,令其对全面武装打击我军犹豫不决。
除了实力,国内人民一心抗敌的精神态度也极大震慑苏联。珍宝岛冲突后,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提出对我实施“外科手术”式核打击,毛泽东闻讯提出“深挖洞、广积粮、不称霸”和“要准备打仗”口号。全国上下进入紧急备战状态,大中城市纷纷开挖防空坑道和地下工事,重要军工企业迁至山洞以保供应安全。军队训练更加紧凑,士兵专注强化“打坦克、打飞机、打空降”等实战技能。
截至1969年底,依靠全民努力,我军编制人数达631万,远超抗美援朝时期,创解放军史上最高人数。随后,我国成功完成地爆核试验和氢弹空投试验,苏联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声渐渐消退,甚至苏联官员柯西金会谈时明确表示无意对我动用核武。
中苏大战在美国缓和态度和我国军力增强双重作用下渐趋平息。苏联原想借助美国力量打压中国,结果美国不但不支持苏联,反而积极拉近与我国关系。同时,我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,未雨绸缪,做好了应对战争的准备。再者,作为东方大国,我国在国际上具备重要影响力,苏联若贸然进攻,将严重损害其国际形象。最后,苏联内部激进派与温和派对战争意见不一,温和派占据主导,令战争危机缓解。
以上四点,成为苏联最终未敢南下进攻我国的关键原因。可见,维护世界和平不仅仅依靠武力,充分的准备和外交智慧同样至关重要,有备无患,方能保卫国家安全和和平稳定。
---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杜哲元. “后发制人”与“突然反击”——论中国在1960年代的边境战争模式[J]. 战略决策研究, 2017:38
2. 王亚志, 沈志华, 李丹慧.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与中国的军队装备——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(之四)[J]. 俄罗斯研究, 2004:31-34
3. 张相良.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炮兵作战纪实[J]. 中国军转民, 2021(35)
4. 张世忠. 寸土必争珍宝岛事件始末[J]. 军事历史, 2005(131):52-53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