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明末农民军打仗,真能刷新三观,正规仗打不过,就换成土招、怪招、损招,能让人笑出声,也能让明军哭出来。
他们打仗靠“发疯”求活路,谁看谁懵。
展开剩余91%明末农民军打仗,有多不像“军队”?明朝后期,朝廷已经没多少兵能打仗了。税收断、军饷欠、将官乱。
老百姓活不下去,揭竿而起的越来越多。起初是逃荒的、饿死边缘的人,后来连当兵的都开始造反,陕西、河南、四川,哪哪都起事。
王二是最早的。崇祯元年,他从陕北搞起一支队伍,一边抢粮,一边攻县衙。
很快,张献忠、李自成等也都冒出来,像水一样从西北冲出来,往东南一路卷过去。
这些人打仗一开始还有点章法。
模仿明军列阵,也会布防,有首领、有哨兵、有鼓号。可一旦打输了,兵败如山倒,马上切换风格,立刻变成什么奇招都使得出来的游击队。
王二当年打不过明军正面,就转而趁夜下雨袭击官仓,把漕运粮仓一把火烧了,转头再去“散粮动员百姓”。
有时候黑着脸冲进村子,说“我们是鬼兵”,不抢东西只放风声,引得村民半夜逃跑,然后回头就洗劫空屋。
张献忠更狠,凤阳一战,他先假装谈判,打着归顺旗号靠近城墙,趁门开时派人混进去放火,里面烧,外面攻,几千人杀进城里,全城点着火,烧得精光。
明军那时候还守着军制,搞什么火铳阵、鸳鸯阵、骑兵突击。
农民军根本不陪你玩,只要有风声,转头就跑,兵散完了第二天还能聚回来。
你以为他是散兵游勇,人家三天后又杀回来。
你守一座城,他绕过去断你的水源,断你的马草,断你的粮道,再把乡民煽动一通,一堆人扛着锄头围你。
明朝守将张承荫就碰过一次,被李自成绕到后方断粮,军心涣散,三天守不住,整队兵投降。
这些战法,听着像村头械斗,其实真的是战略级的,赢在“你不懂他会怎么打”。
正面打不赢,那就土法上马打仗讲兵法?讲阵型?明军讲,农民军不讲。
打顺了,他们抢地盘;打败了,他们拉群众,火攻、水淹、挖地道、扮神鬼,只要能活,只要能动,什么都能变成武器。
张献忠有一次打到四川,遇到官军围剿,他手底下那批人根本没训练,连兵器都不齐。怎么办?
他直接命令把棺材板钉成盾牌,前排举着就冲,明军都看傻了,以为他们疯了,一时间不敢近身。
还有一回,王左挂在河南打仗,兵力远逊于明军。
他就派人潜入明军后营放蛇。真放毒蛇,混在柴火堆里、粮车里、马厩里,吓得明军大乱,连夜撤军。
李自成带兵围洛阳,一开始吃了亏,打了几天攻不下来。
他干脆绕到东城墙外挖地道,埋炸药——学的是火药炸城法。
那时他们用硝石、硫磺、木炭自己配制黑火药,一炸就把半边城墙炸塌了,直接冲进去。
小寻觉得这些战术一个比一个“狠”,不是正规军事学出来的,而是活着逼出来的。
每一次失败,逼着他们想新法子。每一回战损,逼着他们改打法。
他们不怕被打散,就怕人心散。怎么留住人?就要让打仗有饭吃,有粮抢,有人看见“可能赢”。
所以很多农民军打完仗第一件事,不是清理战场,是开粮仓,把粮撒出去。老百姓围上来,看到能吃,马上跟着走。
这是战术?不,这是动员。
他们甚至干脆砍掉“军饷”制度。不发军饷,靠抢。你能抢回来就吃,抢不回来就等着。
这样一来,军队人人带着生死感。明军拿钱的,怕死;他们拿命搏的,怕饿。
有个叫杜三炮的匪首,攻打榆林不成,反手去挖护城河里的泥,把泥倒灌进城门,用作掩体再冲一次,结果这回冲破了,泥攻,古书里都没记载,真就是一条生路逼出来。
你想打赢,就得比对方想得多、敢得狠。
明军不会用这些土法,可农民军就靠这些活下来了。
打仗打不过,就打民心明军最怕的,其实不是农民军人多,而是人跟人之间那种“死磕”劲。
张献忠进凤阳的时候,明军本来部署了三道防线,士兵五千,弓兵火铳一应俱全。结果呢?他先让人扮成老百姓投降,混进城门,再让外面假撤退,留一股兵守在西城门。
内外夹击一上来,城里烧起来了,城外马上撞门。
凤阳是祖陵之地,皇陵就在旁边,驻军一旦崩溃,那就是崩皇族的脸。可就是这么一块地方,被烧了。
烧完之后张献忠不是就撤,他开始“讲政令”。贴文告,劝百姓归顺,不抢不杀,有粮发粮,有钱散钱。你说一个暴民头子,怎么忽然搞起政治手段了?
小寻看得很清楚,这是“土战术”演变成“土政治”。
他不靠书本那套正统制度,他靠现场制造合法性,你们朝廷给不了的,他来给。
哪怕是假的,也要让人信,只要你信他能带你吃饱,那他就能成王。
李自成后来打西安,也用这一套。开城之后不烧不杀,反而把明军将领绑起来让百姓围观,然后放出消息,说“我们打你们不是为自己,是为你们。”
这种逻辑虽然土,听着像土匪骗术,可对百姓真有用。百姓不在意你是不是出身草莽,他们只在意你是不是“和朝廷不一样”。
所以说,明军打一仗输了,只是兵力上的损失。
农民军打一仗赢了,那是口碑、地盘、政令、粮仓一套收。
张献忠后来称帝,立国号“大西”。是不是笑话?朝廷当然觉得是,可你看看四川那几年,官兵全线溃败,西南整个战场像断线一样。
他不靠“击溃敌军”,他靠的是用战争打出“旧制度无能”的信号。
一打仗就撒粮,老百姓围上来,因为饿,饿的人能做出一切判断,你能喂我,我就给你干。
你朝廷能不能喂得起?不能。他们连驻军都不发饷,地方都靠勒索度日。
谁对谁错,在老百姓眼里不用讲,谁能让人吃上东西,谁就是理。
这就是农民军的“奇葩打法”背后的核心——不管正规不正规,有用就行,打不赢,就换打法;拉不到兵,就撒粮;守不住地,就烧掉,再挖城防再来。
明军兵法再多,挡不住这股“死磕”劲明朝后期,不是没兵法,也不是没人打仗。戚继光留下的《练兵实纪》、袁崇焕搞的火器营,还有明军晚期改良的炮车方阵,都能用。
可为什么打不过这些农民军?兵心散,打仗没心气,制度也垮了。
朝廷将领换一批烂一批,将军靠贿选,兵靠临时抓。
北兵南调、南兵北上,到了战场连地形都不熟。你指挥得再好,兵不听,队伍能打?
朝廷调一支兵去打李自成,要走四百里山路,粮草运不进去。到了就一堆瘦骨头,动不了刀。
李自成的兵呢?是当地人,走夜路、趟山溪,全是熟练工。
他一散兵就能变游击队,一溃退就变伏击。
张献忠在四川玩出花来了。他打完仗,不撤,他种地,让士兵“屯田”,分田种地,搞自给。
搞军中政务,搞监军,搞联络站,连“民伪制度”都搞了,设县设府、发钱发粮。
你说这像不像朝廷?不像,但他撑起一整套“自己养活自己”的战场体制。
明军呢?还等朝廷拨款,一个崇祯皇帝,背负着几十万溃兵,坐在紫禁城里签公文,签到最后连纸张都缺,军火靠欠账,粮草靠摊派,哪打得赢?
到了最后,李自成进北京,几乎没遇到像样抵抗。百姓开门、守将开溜,城门一开,整座明朝完了。
明朝败在两点:一个是心散,一个是制度崩。
农民军打到最后用什么赢的?不是兵力,而是“我们这边还有人活着”。
他们用土战术,他们用烂兵,他们没军校没将才没兵法,可他们有“我要活”的执念。打仗不靠套路,靠狠命。
你说他们奇葩,我说他们是“草根战略学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